首頁 文學 〉 畫家俳人:與謝蕪村

俳句裡的畫

畫家俳人:與謝蕪村

文:郭至卿 攝影:朱路萍

被視為日本俳句三大家之一,與謝蕪村 (よさ ぶそん) (1716年~178 4年)是日本江戶時代中期的俳人、畫家。他在俳句裡寫生,創作有畫面感的作品,提高視覺、想像效果,讓俳句有更高、更廣的美學價值。 19世紀末文學大師正岡子規(1867年~1902年)提倡俳句現代化,他推崇與謝蕪村,從此,與謝蕪村被列為俳句大師之一。

與謝蕪村1716年生於離京都 30里的攝津國東成郡毛馬村(現今大阪市都島區毛馬町),本姓古口,與謝是母親家鄉的地名,父親是村長,母親是幫佣,在蕪村 10幾歲時就去世了。蕪村很早就顯出對繪畫的興趣與天份, 20歲左右離家到江戶(現今東京)學詩學畫; 22歲時,進入俳句流派「夜半亭」創始人早野巴人門下。早野巴人師承芭蕉弟子寶井其角、服部嵐雪,蕪村最初俳號為「宰町」。

1738年春出版的《夜半亭歲旦帳》首次收錄以「宰町」發表的一首俳句,同年夏天,他的俳句和插圖出現在圖文書《卯月庭訊》中,署名「宰町自畫」。他勤學漢詩、修習儒家學說奠定了他俳句創作上的深厚基礎;早野巴人 於1742年去世,蕪村才 27歲,他效法松尾芭蕉的精神,行腳關東和奧州(日本東北地方),俳句和繪畫都有鮮明的進展。

1744年春與謝蕪村開始用俳號:「蕪村」。當時他似乎以繪畫為主業,1751年8月 36歲時,結束 10年左右的遊走生涯,第一次住進京都禪寺、剃髮、穿僧袍;1754年到母親的家鄉丹后與謝,寄居淨土宗見性寺,在這裡的 3年,專心美術、勤學文人畫、創作許多山水、人物、花鳥畫作,他盡心將日本與中國文學、藝術元素融合。

1757年9月蕪村回到京都終老,第 2年他將姓氏從「谷口」改為「與謝」。與謝蕪村約在1760年 45歲時和同為詩人的妻子「とも」結婚,育有一女名為「くの」,當時蕪村教人寫俳句和賣畫為生。1766年蕪村和昔日同門成立俳句社「三菓社」,1770年 55歲被推為「夜半亭」領導人,繼承夜半亭名號。

1777年他以中國風的名字「謝蕪村」為筆名,寫《春風馬堤曲》,由 18首俳句、漢詩構成的新類型「俳詩」,這是一組以思鄉、思母為主體之作,將蕪村之創作力推至高峰。

蕪村終其一生推崇芭蕉,他認為芭蕉之後,俳句榮景不再;他大聲疾呼「回歸芭蕉」,但不是「模仿芭蕉」,芭蕉的風格已成為俳句文學的典範。蕪村多元富情趣的特質被視為俳句中興時期的主要人物。松尾芭蕉「高悟歸俗」論述,指用心領悟高雅之物,但最後回歸凡俗世界,與謝蕪村的「離俗論」,主張俳句應用俗語而創造離俗的雅趣,難的是「要離俗卻要用俗」造成創作上的挑戰,也提升近代俳句的另一種新境界。

與謝蕪村的俳句有許多特質,如寓情於景,從意境對比的畫面啟迪人們觀看生命;五味的人生俳句化、畫家本色、滿足與幽默、陶侃自娛等都是與謝蕪村的獨特風格。蕪村的作品豐富多樣的元素,讀來如進入畫中的世界,也引起讀者聯想,人類普世共同經歷的情感和對生命的深沉認知。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十一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