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藝術 〉 吳冠德

自然而然、淺露深藏

吳冠德

身體實踐

文:徐偉珍 圖片提供:吳冠德

藝術家吳冠德有一股修行人的特質,其畫亦是。1979年出生於台北,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西畫創作組碩士畢業,曾任新莊高中教師兼特教組長、中華亞太水彩藝術協會秘書長與常務理事、教育部審定高中美術教科書編撰,曾獲國父紀念館、中正紀念堂、桃園縣政府、苗栗縣政府等公立單位用久典藏,並獲邀美國紐約Tenri Gallery、法國巴黎Art Paul Gallery、義大利Fabriano、澳洲雪梨Mosman Art Gallery、泰國Hua Hin BluPort以及韓國、新加 坡、馬來西亞、香港、上海、深圳等國際展出,作品曾被法國收編入《世界水彩選集》。

幼年種下藝術種子
吳冠德的大伯畫家吳耀忠是繼承畫家李梅樹寫實手法的嫡傳弟子,在1970年代鄉土文學運動時,繪製了許多書籍封面,如1976年出版的首部臺籍作家全集《鍾理和全集》與陳映真大部份著作,封面皆由其所設計,因受政治因素牽連,入獄多年,出獄後與吳冠德一家同住,透過門縫,吳冠德總能看見大伯作畫的身影,年紀很小的時候,就已接觸藝術家的專業風範,在他心中撒下藝術的種子。

大伯吳耀忠在吳冠德8歲時逝世,至今吳冠德耳邊仍縈繞著大伯的呢喃:「藝術是條不歸路,很辛苦的一條不歸路。」他暗暗記下這句話,對他未來走藝術這一門類啟迪深遠。吳冠德於繪畫上的啟蒙較早,國小 4年級時,就開始跟嶺南派的大師葉靜山學習素描與水彩的基礎,這種難度在一般至少要國中以上才能進入門道。「當時只有我一個人是小朋友,其他學生都是高中生。」吳冠德笑著說:「老師常帶我們坐公車去基隆看海、陽明山看樹,還會撿石頭放在桌上,要我們去觸摸、感覺。」在引導下,真切地感受到石頭千錘百鍊的歲月痕跡,透過筆觸去呈現自己所思所見,對自然的嚮往在他繪畫啟蒙階段烙下了痕跡,養成從小就喜歡看山看海、徜徉於大自然的性格。

父親吳耀進雖不是藝術家,卻帶給吳冠德重要的思想養分,他對東方哲學著墨甚多,在吳冠德還小時,就丟給他一本詳解的《道德經》,父親跟他說:「如果你讀懂了,人生就開闊了。」此外,更與吳冠德暢聊道德經、存在主義與美術史等,增加其哲學涵養豐富。

自然為體、為相、為用
國中時,青春期特有的苦澀與哀愁,幸好能在《道德經》中尋求慰藉;他本是愛好自然之人,《道德經》的哲學觀不僅使他獲得許多人生的啟發,也表現在其創作上。他時常一個人背著畫具,漫無目地四處寫生,曾在風雨中聽濤觀浪、烈日下獨步林間,不只找尋靈感,體驗存在真諦,藝術家天性浪漫,與自然率真的性情,結合了《道德經》之「道」,然成為藝術風格中不可分割之整體。

就讀高雄師大時期,吳冠德得到心靈導師高秀蓮教授(現為見迅法師)的教誨,更加深了將「藝術創作」視為「道之展現」的旨趣,高教授以她法國第一大學造型藝術博士所學,發展出一系列以人性、動物性格、植物性格、神話等命題引導學生創作,學生每一週要創作出一件完整的作品,上課前於教室展覽,讓吳冠德提前領悟到創作中形而上的精神力量,了解「自覺而覺他」的重要,並認為身為一位「藝術家」,也應該承擔「教育家」的天命。「透過創作關注生命本體的真實樣貌,藉由作品化為可見的形象,喚起心中探索靈魂、體驗自然的本能,突破操作視覺美感的慣性。」吳冠德說:「人的身體意志和宇宙間運行的『道』本為一體,在周行運動、循環往復間充滿了生動的氣韻流轉。外在的自然我們無法掌控也不可知,而內在的自然也有其自體運行之道。」

大學時期便以行為藝術、裝置和影像為主要展現,為全台灣,甚至是對岸民眾所熟知,他主辦2003年高師大駁二特區露天表演劇場「使命.天體日」,這起「裸體打籃球」活動還未開演便震驚社會,一度鬧得沸沸揚揚,占盡各大媒體版面,惹出不小風波與爭議,因此活動改以在豆皮咖啡館身穿白衣,手持康乃馨,利用白煮蛋、白紙來表達天體「赤裸身體的聖潔」意指,以天體來自於母體呼應隔日的母親節。「天體乃為宇宙運行的道理,是哲學思想中的重要精神,在中醫的概念中象徵人體中心臟、血液、脈搏、骨骼等規律秩序。」吳冠德說道:「身體在這樣自主與自然運作中自成一體,所以身體為宇宙的縮影,連結大宇宙。」

大學時期的影像作品《波光、雲影、跳躍中的自己》正是「天體」觀的代表,人能褪去一身衣物,感受生命躍升的狀態,內在最細微變化,在運動過程中鍛練耐力與意志極限,血液循環與心跳速度的變化,隱喻波光與雲彩的動能,使身體韻律與自然現象進行虛實交疊的互動,呈現出「天體運行」的自然觀。

大 3暑假,父親在被送進加護病房前一天,突然跟他說一句話:「冠德,你要思考什麼是藝術的主體性。」這是父親臨終前的遺言,他連接父親給予的《道德經》意涵,與每一位恩師給予他的養分,確定了他的藝術道路「回歸自然」。「回歸」是回到最單純的初衷,將藝術創作與人生更為緊密的結合,他將「自然」分為三個面向:一是指河、海、山、林、天地以及身體與心靈內在自然;二是讓自然成為一種生活態度,並去除人為意志導向的創作形式;三是自發、自生、自然而然的自由狀態。這些,也是他的一貫創作理念。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十二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