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身體,我們想說
談朱宥勳首部散文《只能用4H鉛筆》
作者:林佳樺 圖片提供:朱宥勳
身體:一種符號
當人類必須與他人溝通時,符號便由此而生,例如試圖表達山有猛虎,也許是模倣虎嘯、或以各種人為標記去指涉,這時便進入了符號學。 20世紀後瑞士語言學與符號學家斐迪南.德.索緒爾(法語:Ferdinand de Saussure)提出「符號」是由物質層「能指」(signifier)與意義層「所指」(signified)所構成。由此延伸,當代有些學者開始研究身體與符號、身體語言、身體圖示……,因此身體不只是生理上的實體,而是符號化的能指與所指的結合,身體除了具象的肉體外,背後更蘊含了龐大的文化內涵。
《只能用4H鉛筆》著作裡,朱宥勳談及討厭寫字的病因、先天性心臟病、肌腱發炎到健身減重的奮鬥經驗,傳達了身體由弱到強的格鬥史,驅使著作者有著更大的寫作企圖──試圖展現不同於傳統身體書寫脈絡的意涵。
遠早人類以自然為對象時,身體指涉著勞動,想利用自然來改變自然,後來勞動不再單單只求溫飽。科技取代人力後,湧現了大量的休閒文化,改變了勞動身體的階層劃分,也提升了身體文化的水準。
近年來受消費文化與時尚影響,文化產業受到重視,消費社會著重養身概念,開始強調對身體與口腹之慾的節制,以前求溫飽為主的飲食習慣轉而重質不重量。早期以勞動取向的身體轉而走向藝術化的身體,在「健康、好看」的訴求下,以重訓、格鬥、拳擊、瑜伽、舞蹈等體能訓練課題紛紛出現,身體可以直指肉體臟腑,也可以指涉抽象的符號、語言或象徵的代稱;可以是客體,也可以成為表達某種意念的主體。
基於這樣的理念基礎,我們似乎可看到作者在〈拳腳的應用題〉中的寫道:「當我想要用力的時候,下意識就會憋住氣息。我根本沒有『下令』,身體就這麼做了。而且,當我意識到這件事時,我也立刻感受到,身體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身體認為『這樣比較大力』。……(教練)要求我,接下來每打出一拳,都要搭配一聲呼喊。這樣可以強迫身體呼氣,只要有呼,就會有吸,自然能夠讓呼吸順暢,避免心跳不必要地上升……。折衷之下,我最後發出了細細的『ㄘ』聲,簡直就像半夜和人說悄悄話,不想吵到別人時,所發出的那種鼠聲。然而,即便我的喊聲氣若游絲,心跳卻確實因為這麼微小的改變,十分靈驗地平緩了下來。」(朱宥勳,2024:223~224)
這一段文字中述說了身體可以經由想像、模擬、鍛練而做出動作,一套拳擊打下來既有空間感、又有速度感,手腳連動之間表現出類似武術或舞蹈的藝術意指?光是呼吸,便可以改變全身的節奏,朱宥勳藉著敘事表達心靈與身體之間的對話。
30年身心對峙
閱讀朱宥勳的這本著作,讓我意識到對身體機能的認知盲點,我今年教的高中生有一班是運動選手,代表學校參加全中運,這群運動員經常以為相當瞭解自己的身體,然而上課時,三不五時看到他們這貼痠痛貼布、那裡裹上繃帶,他們受傷前,有時以為做出某個動作是自己「可以承受」的,殊不知「以為可以」,其實是一種不瞭解。
《只能用4H鉛筆》作者談到由於身體先天疾病限制、肉體病痛限制、他人設限的框架(如就讀私立中學時校方管制極嚴苛,連非教科書的讀本都屬違禁品)、想吃但不能滿足口腹之慾的飲食限制等。
先從「身心對肉體的容受度」這視角談起。
我的iphone是家人的下堂妻,不可諱言它真的好用,唯一讓我詬病的是拍照效果,在濾鏡至上的現今社會竟讓人原形畢露。對,我們這群熟齡女人可以接受用寫實眼光看自己,但給人看的一面最好能遮掩瑕疵,不想示人的一面先不要搬上檯面。
相對應的,身體也有擅長運轉與搬不上檯面的的部位。朱宥勳很早便認定自己的身體不適合運動(作者是早產兒、三尖瓣閉鎖不全、二尖瓣脫垂,慢性鼻竇炎),後來更由於腿反覆發炎,每年至少一個月無法脫離枴杖輪椅,在醫生建議下踏上了重訓、拳擊。
他對身體弱勢部位的理解、包容,對病痛的抗衡乃至面對、進而改造,這份意志,不亞於極地長征。身體彷彿是山是縱谷,在運行時會因為大霧瀰漫而改道,然後走入了另一道路,看到了自己未曾想過的風景。作者在身體的遠征路上度過了青春期,才得知小時討厭寫字是出於手部肌肉控制力的問題,然而討厭寫字的他開闢出省字、省筆畫的另一小徑,化繁為簡讓他提早體會到用字少卻有高密度之效的文學魅力。
我是去年才知道自己對iphone拍照功能誤會太深,原來使用iPhone人像模式拍攝可以設定好閃光燈、曝光、照片濾鏡及景深參數,網路上也有iPhone相機設定完全攻略,甚至也可下載App輔助拍照。身體上也有自律運作的機制,只因生來沒有使用說明書可以參照,被自己誤會某個部位出問題,因之漸漸地不去使用,殊不知不用之後,這個組織系統漸漸變得忽略而失效,與我們最親密的身體及各部位器位,竟彷彿生人般熟稔不起來,而我們還試圖跟它裝熟。
作者寫出他多年來由對自己身體機制的不瞭解、不熟、到小心地想與身體靠近,經過這幾 10年來的長征,雖然未曾十分順利,碰到身體有時會將作者推開,走走停停,時進時退,時而是極有默契的友朋,時而卻是熟悉的陌生人。他娓娓地道出這些細膩的過程,讓我們了解另一種無法體驗的與身體調適的過程。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二十九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