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代碼的核裂變
柯棋勝
《未來地府》的想像
作者:嚴寒 圖片提供:柯棋勝
從符號學的銳利之眼來剖析AI生成影像藝術,是一件非常前衛的學術觀點,尤其是觀看柯棋勝的AI影像生成作品,如果用傳統的「刮浮油」式淺描法來形容,仍然脫不了風俗學、民族學、歷史學、地理學的膚面敘述,這在一般報導式的文學領域,已經有太多前例可循。本文就用最前衛的結構主義符號學(包括美學、神話學),以及近代物理的量子理論來詮釋柯棋勝的「AI生成影像」作品,那將是一件新鮮的觀看邏輯。
先來從AI的屬性說明,AI是一種數位科技所創造出來的產品,傳播學稱之為「信息」(information),信息的功能酬載著作為傳達意義的工具,舉凡宇宙中的有機生物,不管是植物或者動物,以及非生物如礦物、化學元素等,每一種物質都具有基本的能量,在星際間互相牽扯,構成神秘的生命能動基礎,以近代物理的觀念來說,舉凡存在的各種事物,都可以歸結於「質量不滅」定律的範疇,凡是有質量與能量的物質就有生命,這一點完全顛覆了傳統哲學的「凡是能進行生化運作的有機物才具有生命」的淺見。量子力學告訴我們,所有的元素都具有質量與能量,生命的真實意義是一種質、能轉換的過程。
由此一個鮮明的問題便浮現出來,「信息是一種生命型態嗎?」相信每個藝術家都會一致地回答,作品是有生命的,它是人類集體心靈感應的代言,所有的偉大作品都寫著人類集體靈魂的呼喚,所有生命型態都不停地向外發出信息,也渴求接收外部傳來的信息,將信息解釋為一種「能量」,整個宇宙充斥著看不見、摸不著,卻龐大無比的能量,左右著生命向前邁進,這不正好符合了微觀世界裡活躍不已的「量子力學」理念嗎?許多神秘的、不可解釋的存在,量子理論為您提出合理的解釋。信息的確是一種生命型態,它是構成生命體的能量基礎,它也是為生命體與生命體之間傳達感受的「小幻物」(obje t petit a)。
觀看柯棋勝的AI作品,你必然會被這一幅幅氣勢強大、凜然懼怖的冷鋒直逼腦門而來,以古典物理的科學實證觀念來說,一幀平面點狀圖印刷物而已,怎麼會有這麼強烈的衝擊力,讓人驚嚇,讓人退避。試問,若用科學理論如何解釋這一股神秘的正面與負面交織能量?
虛擬代碼
柯棋勝的AI生成影像作品中描述的元素,既科學卻又富神話寓意;既虛擬卻又獨具衝擊力;既無法測量卻又令人信服。他用純虛擬的AI方程式創造出一幢幢畫面,幽暗的背景中,令人戰慄的虛擬人、物包括廟宇、太空人、蓮花、沼澤、少女、玩具電子熊、神桌、嬰靈、土地公、民族風人物、鎮守大門的石獅、密封培養基裡生長的人類大腦髓體、祭壇上的太空巨獸、神靈祭壇前的巫婆、受庶民祭拜的尊者、頻臨死亡的太空人等,基本上是AI方程式利用資料庫搜尋與組合,為創作者的想像力,創造出的點狀圖影像,用顯微鏡放大觀察畫質,只是由紅、黃、藍、黑等四種色點交叉組成的畫面,純粹從科學層面看,僅僅屬於真正毫無生息的無機元素組合,然而說它毫無生命,不只創作者否定,連絕大多數的庶民們都會否定,除了崇信科學的無神論知識份子之外,這些毫無生息的圖像裡面卻向外輻射著驚懼、警醒、宣告、惕勵的信息,稱之為「虛擬代碼」一點都不為過。
據創作者柯棋勝自述,他之所以會利用AI製作出這許多影像來,追溯他心靈的原始能量源頭,其來有自。他表示:「我創作的主題《未來地府》,在於結合傳統地府與未來科技,打造數位陰曹地獄,探索死後世界的新可能性。」柯棋勝是馬來西亞的華人,早先到台灣來讀書深造,畢業後在台創業,從小便喜歡藝術創作,及長更醉心於美術與傳播領域,AI便成為他創作的核心,追溯美術創作的淵源,他表示:「我之所以會以『未來地府』為主題創作,因緣於童年時有過與幽浮遭遇的經驗,在疫情期間看到生命懸浮於生存與死亡邊緣,產生反思進而啟發創作的意念。我來自馬來西亞華僑家庭,我記憶裡有許多不同文化的景像互相交織懸浮,因此創作的元素倒回去在過往生活中尋找生活元素,正好結合馬來西亞與台灣文化,探索家鄉記憶與靈魂輪迴的想像,構成這種與台灣文化有點相異,又有點類同的異空間形式,構成我的AI創作風格。」
「若真實探討我的創作靈感,可以歸結於傅柯(Michel Foucault)『異托邦』(Heterotopias)概念與電影《沉默之丘》(Silent Hill)裡的造境給我的啟迪,在人世間,存在著一個異域的能量階層『現實世界』、『模糊夢境』與『深層地府』。 」
這三個層次的空間跟現實世界一樣深不可測。它們互為因果,互為表裡,也互為交纏。」若以近代物理的觀點來解讀,這三層空間,已經超越愛因斯坦所舉出的「長寬」(點)、「左右」(線)、「前後」(體)、「時間」等四維空間理論,甚至於超越過10維空間概念的境界。「因之,在實體造型上,以代表傳統歷史的神明、代表現代科技符號機器人,在空間上以地府、人間場域交織而成的神秘、暗黑、幽深的隱喻世界,香煙裊繞,人心另一面見不得光的世界,還有科技冷漠與現實交纏的反諷,將人與神、心與靈予以數位化為AI形象,掌控陰陽與輪迴的能量空間。」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二十九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