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棉道.道木棉
作者:賴瑞玲 攝影:張薈茗、賴瑞玲
春日尋芳
春分前後,天氣變化劇烈,古人有吃春菜養生、以溫補補陽氣的習俗;亦有藉由放風箏到戶外透氣,吸取陽氣避邪的踏青活動;或是在中午外出曬曬太陽,感受春天的氣息。現代人經過冬天的蟄居,處處飛花的春季正是外出賞花散心的好時節。
中部地區最有名木棉大道有彰化溪湖、二林、埤頭、竹塘,雲林西螺及虎尾等地皆是滿覆稻田之處。雖然彰化縣經常在網路上「榮登」最無聊的縣市,因為身為台灣米倉—穀倉水稻產量全台第一的緣故,得以保存這些自然的稻田風光,無聊與有趣之間,似乎也沒有那麼重要了。
春天群芳輪替登場。不似一月梅花、二月櫻花等薔薇科花朵的溫婉迷人,緊接著登場的木棉花就顯得張揚與恣意,無論是樹型與花朵的樣貌。三月的天空,也逐漸被木棉的火紅渲染。就像〈春日〉所言:「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實際上,春季天氣變化快速,不再是「後母面」而是「囡仔面」或「少女心」。今年因為天候的緣故,木棉花開得較晚,三月底到清明前後木棉花盛放,民眾才開始瘋狂追花,除了抬頭仰望之外,也能從遠處觀看。
木棉花的花語是:「珍惜身邊人、珍惜眼前的幸福。」彰化縣東螺溪,從埤頭到二林段,沿著溪畔道路栽植長約五公里,六百多株的木棉樹形成全國最長、最壯觀的木棉花道。埤頭木棉花道和二林木棉花道相串聯,綴滿枝頭的花朵,似火燃燒染紅半邊天,一側有新綠稻田襯托、一側則倒映靜謐的東螺溪,烘托出如夢似幻的美景,吸引全國追花族的青睞,亦是多人等候抓準快門,拍出絕美畫面的魔幻時刻。
木棉花道位在舊溪路二段,屬於一般道路,國道一號下北斗交流道,往北斗方向左轉直走,經高速公路下的涵洞,不久就可看到路旁有通往木棉道的標示;前一小段只在河岸單側栽植,遙望對岸的粉紫色苦楝,倒影是迷離的浪漫感受,和木棉花的明亮、鮮豔形成對比。再往裡走,道路兩側都栽植著木棉,交織成高聳的橘紅隧道。
遊客們常撿拾地面的木棉花,排成各種圖案拍照,但是木棉道也是一般道路,賞花需要注意來來往往的車輛。且要小心不時會自樹梢掉落的木棉花,打到車頂可是鏗鏘有聲。
前世今生
張碧員在《台灣賞樹情報》記載,木棉為木棉科落葉喬木,原產印度,廣泛分佈於熱帶地區,台灣在1645年(明末清初荷蘭治台時期)引入普遍栽植,是常見的行道樹。木棉的枝、幹、花、葉都很特別。其辨認特徵為大花型,比葉先開,排列在小枝端上,顏色鮮豔;直立的幹身密生瘤刺,刺並不尖銳,枝幹上長出的銳刺,是樹幹表皮組織形成,可以抵禦野生動物的破壞、攀爬,並防止樹皮被吃;枝條輪生,向四方水平方向伸長;掌狀複葉,小葉有5至7片。木棉外觀多變化,春天一樹橙紅;夏天綠葉成蔭;秋天枝葉蕭瑟;冬天禿枝寒樹,四季展現不同的風貌。
木棉又名紅棉、英雄樹、攀枝花、烽火樹,學名Bombax ceiba,英文名稱Cotton Tree。木棉花是花卉裡面的奇葩,開放時樹上還沒有葉子,新生的花蕊分散排列在樹枝上,鮮紅的顏色格外引人注目。每年於春天未長新葉前開花,花為肉質厚瓣,花形長得像羽毛球或是毽子,花色從橙紅至橙。一般而言,木棉在二月開始長出花苞,四月時木棉花便盛放,五月花落,長出橢圓形的蒴果,成熟後果莢裂開,黑色種子連同果實內白色棉絮四散。此時,葉子開始長出,直至秋天便落葉,光禿禿的樹幹靜待來年春天的花期。
木棉樹屬於速生、強陽性的樹,生長得總比周圍的樹木高,以爭取更多的陽光,這種奮發向上和驕艷的紅棉花,被人譽為「英雄樹」。在台灣閩南語「斑芝樹」即木棉樹,花則稱為「斑芝花」,據說是因為枝幹上有斑駁不規則的鱗甲狀苔文(其實是地衣寄生);「攀枝花」花名,直截了當地說明了「欲摘其果,必先攀枝而上」的含意。
木棉開花時,葉子已掉光,花特別顯眼、豔麗,花期延續約一個半月。開花期間,樹上的花也會陸續掉到地上,容易造成機車、腳踏車打滑造成幾乎滑壘。花期結束後,木棉的蒴果成熟、裂開,飄出棉絮,也會引發呼吸道過敏的風險。為了用路人的安全,經常耳聞全台各地市政府甚至金門縣百年木棉蒴果成熟時,都會請人特地將木棉花的花苞事先打掉以茲預防事故。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二十九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