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印痕 〉 淺談馬克馬巴夫

淺談馬克馬巴夫

作者、圖片提供:羅珮嘉

看馬克馬巴夫的電影心臟要夠強才行,否則一不小心,會被他看出自己的迂腐與無知,然後羞愧地無地自容,也會因為太在乎故事情節的發展,最後對事情的演變感到無能為力而氣急敗壞;最糟的是,顏面盡失之後,或許還有掌握選擇權的機會,但無論怎麼抉擇,都永遠無法超越馬克馬巴夫更具高度的批判與回擊。馬克馬巴夫生於1957年,年輕時曾因宗教問題遭受拷打和監禁,5年的牢房生活讓他深感伊朗的根本問題其實存在於社會文化本身。

馬克馬巴夫用鏡頭剖析後更顯得更加無解和無奈。紮實的影像處理,俐落的故事鋪陳,簡潔而有力的敘事對話,道盡尋找答案與真理的複雜程度。唯有經歷革命、牢獄、流亡和反思的過程,才能擁有如此巨大的能力,將核心思想表達如此精準到位。馬克馬巴夫眼光也是開放的,觀眾有權利選擇心之所想,世上不會只有一種真理或想法,也因此提供了觀影者更深層的思考空間,馬克馬巴夫畢竟是「革命後」的伊朗導演代表。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創刊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