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編輯的話 〉 第二十三期

編輯的話

蒙克.懷特幻覺的聯想

朱介英
25 December 2023

記得Nokia廣告Slogan中那一句名言:「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乍聽之下好像很容易在人們的意識中激起普遍共鳴,不過細思之下,恐怕其中隱藏著非常漂亮的糖衣毒藥。

在這個科技發達,資訊爆炸的時代,資本主義乘著民主巨輪,以投機取巧、橫徵暴斂的訊息製造機,頻頻發放出漫天飛舞的符號,迎合消費人群的虛幻意識,掩蓋唯利是圖的動機橫行全世界;許多科技工業不斷地推陳出新,製造所謂精密科技硬件,以及寫出許多應用程式軟件,日新月異地巧手包裝,在大都會舞台上翩翩飛舞,妝點著日日慶典節、月月嘉年華的生活環境,就其目的無非是一種圍繞在舞動資訊、方便人們行使日常生活的溝通程序,真正增進人類全體之生活、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的舉措,卻顯得貧乏蒼白。舉目當今世界,許多科技被用來製造屠戮無辜蒼生生命的戰爭,訊息成為霸權貪婪的遮羞布,遮掩貪腐、特權、罪孽、殺人的正當化藉口;另一面則把戲翻新,萬變不離其宗的促進消費,以滿足大企業集團少數家族利益的血盆大口,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是啊,科技最原始的動機,抽絲剝繭後,藏在洋蔥根部的是「醜陋的人性」,不管在商業、政治、人際關係、軍事、教育、娛樂等各種範圍,科技真正的作用卻是棍棒前面的胡蘿蔔。

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在1998年底出版了一本攝影作品《因為幻覺並不反對現實》(Car l’ lllusion ne oppose pas a la Realite)可以說是以影像來詮釋他一生當中所揭櫫的現代社會扭曲的消費結構,人們使用虛幻的代幣(鈔票)購買虛幻的成就感,這位被暱稱為「後現代主義的皮條客」(pimp of postmodernism, Moor, 1988)在社會理論中提出典範性的名詞「擬仿」(simulation)和「超真實」(hyperreality),為21世紀人們的生活現象下了一個傳播科技荼毒教條,現代人病入膏肓的註解,彰顯現代交易已進入「符號交換」階段,說明「象徵和符號是雙重螺旋狀」根深蒂固地左右了大眾社會消費文化的發展形式,不管製造、行銷、買賣、交易等過程,都離不開高科技培養出來的伎倆,這種高科技傳播、高科技製作、高科技交易構成一道堅固的鋼樑結構,貫穿著都會人們生活的主幹,在外表上似乎與上一世紀有甚大的區別,實質上還是離不開日常生活所需要的食、衣、住、行、育、樂之基本需求,反而外在複雜的包裝文化解體了內在單純的生存價值。

「擬仿」的核心直指符號與其象徵的特性,Mike Gane談布希亞的象徵秩序中提到:「象徵秩序是在儀式時間和空間中,由質變的方式所構連,布希亞的象徵秩序觀點令人耳目一新之處,在於它以挑戰基進幻覺(radical illusion)為基礎,非常的主動、活躍和具有侵略性。」(Gane, Mike. 2009:353)布希亞解釋道:隨著工業革命爆發,成為商品大量複製(mass production)的過程,接著大都會生活蓬勃,供應與消費成為生活的主要經濟運轉動力,傳播媒體的推波助瀾,導致人們的消費行為成為訊息主導的儀式性活動,於是資訊成為社會文化的包裝封套,資訊裡面充滿著過度的符號催眠,訊息逐漸構成消費者認知的與指導教條,行銷技巧借助傳播工具的美化與包裹技術,將真實賦予虛幻的訊息不斷灌輸到消費者大腦裡,導致原本赤裸裸的物物交換,轉化為符號交換,人們的消費最終變成符號消費,商品因此成為訊息陳列架上的擬仿物(simulacra),龐大的消費量中,只有極少比例的東西用在真實的食衣住行育樂上,其他極大比例化做人們互相比較,換取虛榮心,證明自我尊貴的虛幻認知,這就是整個人類億萬年的生活史以來,短暫的兩百年高科技發展,瞬間翻轉了生存價值觀由實體轉向虛幻的符號交換現象。

人性原本是中立的,無所謂善惡,只因物質的價值中介機制,導致意義過度膨脹而內爆,科技的確來自人性,促進消費社會蓬勃,卻也加速人性崩解。資訊的濫用,足以導致社會理念在認知科技的操作下,產生極大誤差。假設以人性的基本立場為毫無色彩的中性基礎,當操作者將背景或側景予以轉換不同的顏色後,很容易導致感官錯覺現象,將意義完全翻轉顛覆,舉一個「蒙克.懷特幻覺」(Munker-white illusion)實例,兩個同色的圓球,讓背景以及前景安置上不同的補色,結果造成視覺錯認現象,如刊頭蒙克.懷特幻覺圖示。

兩個底色分別為紫色以及大黃色的正方形背景圖上方,分別各安置兩個藍色的圓球,上面再覆蓋著與底色補色的紫色、黃色小圓球陣列。試問讀者,中間這兩個藍色圓球的顏色是否相同?若用視覺去觀察,您會發現兩個藍色圓球,底色是黃色那一個較深,底色是紫色的那個較淺,事實上,兩個圓球的深淺都是一樣,這說明我們的視覺神經以及大腦認知網路的機制是可以被欺騙的。同樣的東西因為不同背景或者不同複雜的環境因素所牽絆,會在人們愚蠢的大腦中種下不同的錯誤認知,這種現象不只是上帝所創造的大自然複雜元素交織成的萬事萬物如此,即使聰明、智慧,科學發展如此進步與猖 獗的現代環境,也是如此,而且有過之而無不及。在商業行銷的品牌形象企劃、廣告口號設計、產品版面規劃、宣傳述求、議題設定等,充滿著欺罔詐騙的玄機;在民主政治高唱選賢與能的選舉伎倆,更是充滿著駭人聽聞的語詞漩渦,一個簡單的題旨,可以被兩個不同陣營解讀成截然相反的答案;一件傷天害理的勾當,可以被描述成救苦救難的豐功偉業,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權力交替,在人類歷史上層出不窮,古已有之,現今更甚。讀者諸君,不可不慎啊。